这几年,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运动方式——不再是挥汗如雨的“锻炼场”,而是轻松、愉悦、可以聊天拍照、还能偶遇新朋友的“社交场”。
加拿大Rosemary Brown 运动中心 图源:Archdaily
最近,美国一家名为Ballers的运动品牌,甚至还没开出第一家门店,就因“运动+社交”概念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。资本的风向似乎在告诉我们:下一代运动场馆,社交力将不输专业力。
01 不是来“锻炼”的,而是来“生活”的
在运动消费的“下半场”,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追求“情绪价值”——在场馆里感受到被欢迎、被连接、被治愈。
Ballers的定位就极具代表性:以匹克球、笼式网球等轻运动为主,配套健身、艺术展览、酒吧、社交活动等功能,不只是打球,更像是把生活搬进了运动场。
图源:book.ballers-philly.com
这种模式在国内也并非空中楼阁。无论是周末骑行的社群,还是羽毛球俱乐部的“球局+晚饭”,人们正在用运动,重新找回人与人之间的连接。
畅森体育案例| 成都西华大学羽毛球馆
这背后反映的是:运动场馆,不再只是提供“身体活动”的地方,而是提供“生活场景”的平台。
02 社交化场馆,真能跑通吗?
“运动+社交”的组合听起来诱人,但在中国是否真的能落地,还得回到四个字:用户基础。
相比欧美爆火的匹克球和笼式网球,中国目前的主流社交型运动依然是羽毛球、骑行、徒步这类“有社群、易上手、参与感强”的项目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试图照搬海外模式的复合场馆,在国内水土不服。
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社交型场馆没机会,而是要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下功夫。
以畅森体育服务的多个案例为例,我们发现:
- 学校体育馆正在成为“教体融合”新阵地,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在同一空间实现教学+训练+互动;
- 企业健身房希望打造“员工连接+减压+集体文化”三合一的空间;
- 社区运动场则更强调“邻里交流+亲子运动+安全舒适”。
这些看似微小的场景,其实正是社交需求最真实、最稳定的来源。
03 空间价值重塑,关键在“场地细节”
当“社交”成为场馆的新功能,地板不再只是地板,灯光不只是照明,甚至一个换鞋凳的位置,都可能影响人是否愿意多停留一会儿。
作为一家专注运动空间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,畅森体育深知,只有让用户“愿意留下来”,空间才能形成真正的粘性。而这种粘性,往往来自那些被忽视的细节:
地板材料:防滑、防潮、减震,既满足运动安全,也提升舒适度,是“站得住”的基础;
功能分区:设置“边缘场域”(如观赛区、休息区、可交流空间),降低陌生人之间的社交门槛;
视觉设计:柔和灯光、暖色调铺装,让运动空间更“有温度”;
声音处理:吸音地板+隔音墙体,控制噪音干扰,保护私密感。
动线规划:动静分离,避免人流交叉,提高空间效率与社交体验。
西班牙 运动综合体 图源:Archdaily
不是用概念去打动人,而是用体验去留住人。这就是空间的核心竞争力。
“运动+社交”并非一个速生的噱头,而是一种长期的用户心智转变。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从“功能空间”向“生活空间”转变的时代。
对于每一个致力于打造运动空间的从业者来说,真正的考验,不在于是否能讲出动听的故事,而在于是否能用一块地板、一道灯光、一个座位,满足用户的情绪需求。
我们相信,未来的运动场馆,将不只是锻炼身体的地方,更是连接人与人、人与生活的温暖场所。